来得金融得更泡沫社交一场快去快的
最近在加密圈里,大家都在讨论一个叫Friend.Tech的新玩意。这个8月10日才在Base链上线的SocialFi平台,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,第二天就创造了4000ETH的交易量,26万笔链上交易。但就在大家都以为它要起飞的时候,半个月后却跌得比过山车还快。这不是很讽刺吗?一个号称要重塑社交媒体的项目,自己却像网红一样短命。 简单来说,Friend.Tech让你可以买卖"创作者股票"。持有这些股票,就能获得独家内容和互动机会。听起来是不是很像OnlyFans?只不过现在只能发发文字。但真正让这个平台火起来的,是那种炒股票的刺激感。它的定价机制很特别,随着买的人越多,价格涨得越快,这就是所谓的"联合曲线"。 说实话,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设计时也觉得挺有意思的。它给早期加入的人很大的优势,这不就是在制造FOMO(害怕错过)情绪吗?难怪大家都抢着上车。而且创作者还能从每笔交易中抽5%,这更刺激他们到处宣传自己的股票。 有人说这没什么新鲜的,以前Steemit、BitClout这些项目不都玩过类似的把戏吗?但它们最后都凉了。但Friend.Tech确实在12天内就吸引了10万用户,6200万美元的交易量,这数字太夸张了。 我觉得它成功抓住了几个关键点: 首先是饥饿营销做得好。想注册?得有邀请码!这招让Twitter上大家都在求码。还有就是那个空投计划,6个月1亿积分,谁知道将来能不能换代币呢?这种套路虽然老,但永远有效。 其次是用起来确实方便。不像其他dApp需要记助记词,直接用Google账号登录就行。作为一个整天被助记词折磨的人,这点真是太重要了。而且它作为PWA(渐进式Web应用),绕过了应用商店的限制,在手机上用起来也很顺手。 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混了十几年的老油条,我觉得这个模式很难持续。现在的热度全靠"股票只涨不跌"的幻觉维持着。 平台上有三种人:创作者、内容消费者和投机者。但问题在于,当价格涨到一定程度,新用户根本买不起。想想看,在Twitter、TikTok上看内容都是免费的,OnlyFans也是固定月费。而在这里,好内容都成了有钱人的专属品。 更糟糕的是,创作者的收益完全依赖于交易量。这不是鼓励他们做优质内容,而是鼓励他们想办法制造交易。我认识的一个创作者就坦言,他现在整天想的不是怎么产出好内容,而是怎么忽悠更多人买卖他的股票。 看看数据就知道了:协议收入从8月21日的168万美元暴跌到9月1日的6万美元,活跃用户从每小时4700人降到不到600人。这跌幅比我去年买的FTX代币还惨。 Friend.Tech的故事给Web3行业上了重要一课:去中心化理念固然重要,但光靠概念和投机热情是走不远的。真正能持续的项目,必须解决真实的需求,提供实在的价值。否则,再炫酷的概念也只会是一场短暂的狂欢。 说实话,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,我看到这种项目总是既兴奋又担忧。兴奋的是创新,担忧的是泡沫。但无论如何,Friend.Tech的经历都值得我们深思:在区块链的世界里,如何才能创造出真正持久的价值?疯狂的Friend.Tech到底是什么?
为什么突然这么火?
繁荣背后的隐忧
昙花一现的命运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比特币ETF热潮:当华尔街遇上加密世界
- 区块链时代的组织变革:解密DAO投票治理的实践智慧
- 解密Doubler:为什么这个项目能引发投资狂潮?
- ETF审批再遭推迟,比特币市场面临关键转折
- 币市观察:BTC ETH触底反弹后 本周走势将何去何从?
- Layer2代币异军突起:小币种的大行情,你看懂了吗?
- GameFi的双代币困境:Axie Infinity还能东山再起吗?
- 市场寒冬中的暖阳:11月金融市场全景透视
- Mt.Gox退款延期:投资者的短暂喘息还是真正的转机?
- NFT数据分析指南:这些工具让你玩转数字藏品市场
- 从每周一杯咖啡钱到亿万富翁:柴犬币的造富神话
- 传奇投资人芒格离世:那位对比特币嗤之以鼻的智慧老人
- 区块链世界的共舞者:Ottochain如何携手EVMOS与以太坊L2推动行业进化
- 数字资产市场观察:USDT再创新高,NFT与DeFi领域持续活跃
- Sei Network:交易赛道的黑马,凭什么吸引顶级资本青睐?
- 深夜行情观察: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博弈时刻
- 加密货币市场热浪来袭:ETH剑指2万美金,BTC蓄势待发
- 以太坊走势分析:寒冬中的希望与风险
- 500点大丰收!昨晚比特币多单完美止盈的背后故事
- 11.28行情观察:高位震荡下如何把握交易节奏?
- 搜索
-